熱交換器的介紹及分類
液壓系統(tǒng)中,油液的工作溫度一般在40~60℃為宜,最高不高于60℃,最低不低于15℃。溫度過高將使油液迅速裂化變質,同時使液壓泵的容積效率下降;溫度過低則液壓泵吸油困難。為控制油液溫度,油箱常配有冷卻器和加熱器,統(tǒng)稱為熱交換器。
1.冷卻器
冷卻器除了可以通過管道散熱面積直接吸收油液中的熱量外,還可以使油液流動出現(xiàn)紊流時通過破壞邊界層來增加油液的傳熱系數(shù)。對冷卻器的基本要求是:在保證散熱面積足夠大、散熱效率高和壓力損失小的前提下,應結構緊湊、堅固、體積小、重量輕,最好有自動控制油溫裝置,以保證油溫控制的準確性。冷卻器根據(jù)冷卻介質的不同,分為水冷式和風冷式。
(1)水冷式冷卻器。水冷式冷卻器的主要形式為多管式、板式和翅片式。
多管式冷卻器的典型結構如圖35所示。工作時,冷卻水從管內通過,高溫油液從殼體內管間流過實現(xiàn)熱交換。為提高散熱效果,用隔板將銅管分成兩部分,冷卻水流經一部分銅管后再流經另一部分銅管。冷卻器內還安裝有擋板,擋板與銅管垂直放置。因采用強制對流(油液與冷卻水同時反向流動)方式,所以這種冷卻器傳熱效率高,冷卻效果好。
圖36所示為翅片式冷卻器。為增強油液的傳熱效果和散熱面積,油管的外面加裝有橫向或縱向的散熱翅片(厚度為0.2~0.3mm的鋁片或銅片)。由于帶有翅片式的冷卻器散熱面積是光油管散熱面積的8~10倍,因此翅片式冷卻器不僅冷卻效果好,而且體積小、重量輕。
(2)風冷式冷卻器。風冷式冷卻器多采用自然通風冷卻,常用有翅管式和翅片式。
(3)翅管式風冷式冷卻器的油管外壁繞焊有鋁或銅的翅片,其傳熱系數(shù)比光油管提高2倍以上。
(4)翅片式風冷式冷卻器的結構原理與翅片式水冷式冷卻器(見圖36)相似。若采用強制通風冷卻,冷卻效果會更好。
2.加熱器
油箱的溫度過低時(<10℃),因油液黏度較高,不利于液壓泵吸油和啟動,因此需要加熱將油液溫度提高到15℃以上。液壓系統(tǒng)油液預加熱的方法主要以下幾種。
(1)利用流體阻力損失加熱。一般先啟動一臺泵,讓其全部油液在高壓下經溢流閥流回油箱,泵的驅動功率完全轉化為熱能,使油溫升高。
(2)采用蛇形管蒸汽加熱。設置一獨立的循環(huán)回路,油液流經蛇形管經蒸汽加熱。此時應注意的是:高溫介質的溫度不得超過120℃,被加熱油液應有足夠的流速,以免油液被燒焦。
(3)利用電加熱器加熱。電加熱器有定型產品可供選用,一般水平安裝在油箱內(見圖37),其加熱部分全部浸入油中,嚴防因油液的蒸發(fā)導致油面降低使加熱部分露出油面。安裝位置應使油箱中的油液形成良好的自然對流。
采用電加熱器加熱時,可根據(jù)計算所需功率選用電加熱器的型號。單個加熱器的功率不能太大,以免其周圍油液過度受熱而變質,建議盡可能用多個電加熱器的組合形式以便于分級加熱。同時要注意電加熱器長度的選取,以保證水平安裝在油箱內。